李铭汉故居位于武威城南炒股app排名,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名宅,也成了游客必去的景点。那么,这座故居是怎么来的呢?
其实,这座宅院最早是明朝时期武威的名将达云的府邸,叫“达云将军府邸”。到了清朝咸丰年间,李铭汉从达云后裔手中购买了前院,经过简单改造后,便搬进了这里。1900年,李铭汉的次子李于锴,当时担任山东蓬莱知县,决定投资重修家宅,并且寄钱给家人进行修复。经过补修后的李铭汉故居,建筑布局错落有致,拥有走廊、庭院和花园,成为了当时武威的著名宅院,民间也称之为“李翰林院”。
2018年,武威市开始对这座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,同时扩展了周围的绿色空间,东侧还修建了一个名为“翰林园”的小游园,增添了景观元素,如置石、仿古亭和古井等。修缮后的李铭汉故居与南城门楼相呼应,展现了更加完美的景观效果。
展开剩余76%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问,李于锴作为一县的知县,他的收入并不高,为什么有那么多钱来修缮父亲的家宅呢?这可不是贪污所得,他的钱其实来自煤矿投资,他是名副其实的“煤老板”。
李于锴(1862-1923),字叔坚,后来还有“冶成”这个字。他聪明机智,14岁就成为秀才,21岁时考中了举人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,他考中进士,成为翰林院庶吉士。几年后,他担任了山东蓬莱知县,并与袁世凯建立了联系。李于锴后来还曾代理过武城、泰安知县,并且被袁世凯调任山东大学堂监督,山东大学堂就是今天的山东大学。
虽然袁世凯非常看重李于锴,但李于锴不喜欢袁世凯的军阀风格,最终辞去官职,回乡发展。回到家乡后,李于锴在山东沂州担任知府期间,看到当地百姓贫困,他决定投资煤矿来改善当地经济状况,并且也让自己从中获益,最终通过煤矿赚取了不少财富。这笔财富使他不仅有能力修缮家宅,还能够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。
根据刘尔炘的传记《山东沂州府知府前翰林院庶吉士武威李叔坚传》,李于锴的煤矿投资事迹被详细记载。他在沂州南部发现了一个名为“凤凰蛋老屯”的煤矿,这个煤矿曾多次尝试开采,但都因缺乏资金和技术而失败。尽管如此,李于锴并没有放弃,仍然决定投资。他相信“掘井九仞而不及泉,犹弃井也”,意思是挖矿就像挖井,没找到煤不应放弃。在他的坚持下,投入了两万金的资金,终于挖出了煤矿,年收益远远超过了投入的资金。
李于锴的坚韧不拔和“煤老板”的精神让他成功开采出了煤矿,这也为沂州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收入。他在沂州期间,不仅致力于兴学和治盗,还花费大量资金改善民生,但始终没有从百姓手中拿一分钱,这都是煤矿收益的结果。
即便在辛亥革命爆发后,李于锴依然没有放弃煤矿的投资。1911年,辛亥革命爆发,但李于锴仍坚持继续投资六千金进行煤矿开采。即便有朋友劝他在动乱时停止投资,但他依然坚持下去。中华民国成立后,李于锴辞去官职,打算收回煤矿的投资,但却遇到了官员的阻碍。于是,他发电报求助袁世凯。袁世凯得知后,非常欣赏他,电告山东总督优待李于锴,并邀请他前往北京,但李于锴拒绝了。
1913年,袁世凯着手建立近代警察制度,任命李于锴为甘肃巡警道,但李于锴坚持辞职,回到了家乡。那时,他把煤矿的投资收回后,便专心读书,不再过问政事。直到袁世凯称帝时,李于锴因不满而彻底隐居,不再出门。
李于锴的一生,不仅是一个官员的故事,也是一个“煤老板”的传奇。他的智慧、毅力和对家族的责任感,使得他不仅修复了祖宅,也为家族创造了丰厚的财富。
发布于:天津市维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